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日本近代建築史與臺灣研究
MODERN ARCHITECTURE OF JAPAN AND ITS ROLE IN TAIWAN 
開課學期
96-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藝術史研究所  
授課教師
黃蘭翔 
課號
ARHY7061 
課程識別碼
141 M119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3,4,@(10:20~) 
上課地點
樂學館205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0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課程基本說明
過去幾年來我在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開設「臺灣建築文化史」的課程,從底層原住民文化、閩粵漢文化、西洋建築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四個基本文化因子講述臺灣建築文化之特質。然常常因時間的關係,也考慮近來有不少人從事殖民建築的研究與教學,因此對日本殖民史並無花太多的時間去講述。
然考慮不想在短時間內讓課程重複,並且對時下研究殖民建築的相關研究僅侷限於臺灣島內,缺乏有更寬廣的日本殖民文化之反省,甚至被冠上「殖民肯定論」的批評。本課程將以從十五、十六世紀以來世界性的大航海時期,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以後英國日不落帝國的興起,觀察世界性的殖民與被殖民的結構於焉誕生的世界觀點,重新檢視這種背景下之日本殖民台灣之歷史。
當時日本在台灣興建出不少「殖民建築」,臺灣也背負受日本殖民統治之經驗,然到了戰後卻不吝稱這些建築為「台灣近代建築」。但這並不能抹煞其具有「屬於殖民宗主國建築」的本質。本課程直接以日本近代建築與臺灣為切入點,預計以兩學年四個學期的時間,由近代至遠古的全面性講述討論臺灣建築文化史。亦即本課程是以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為「日本近代建築史與臺灣」,第二學期以「閩粵建築文化」」;第二學年第一學期為「西洋建築與臺灣」,以及第二學期「底層的原住民建築文化」為題,講授討論臺灣建築文化史。

民國九十六學年第一學期:「日本近代建築史與臺灣」課程大綱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積極追求本國建築之近代化,從聘請西洋外國專業技術者,到本國建築師的培養,從對西洋建築知識、技術、美學、建築理論思想完全的掌握,到發展屬於日本本身的近代建築,最後在當今以日本現代建築領導世界。這個發展過程在不同階段都有其建築界人士不斷的超越前一代人的限制,突破種種限制才能達成的任務。台灣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的歷史,這一段期間也是日本近代建築史發展上很關鍵的時期,有不少實驗性的努力也是在台灣進行的,因此留在台灣的近代建築於其建築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儘管留在台灣的近代建築在日本的建築史上有意義,然而就台灣的建築史發展而言又有何意義呢?其實這個基本問題從未被臺灣學界正式認真面對過,只停留在建築構建、樣式的分析,它並不像日本有一共同且持續的命題目標(建築的近代化)。更甚者莫過於沒有認清日本統治台灣的五十年,其在台灣所興建的建築,當時是附屬於日本近代建築史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
雖然目前台灣建築史學者已從事以「台灣建築史」為題的建築史專書之撰寫,但其基本想法卻僅用現有的台灣政治領土範圍內的空間座標,與自有史以來至今日的時間座標,收集所交織成的座標點上之建築案例。換言之,就是將過去歷史上出現的形式完好,外觀式樣壯麗的建築案例羅列於書內,即已完成所謂的台灣建築史的撰寫。至於建築所處年代所具有的意義則不甚清楚,也不討論其前後年代的建築之關係,附合歷史學界的「斷裂式」的臺灣歷史觀,不論是歷史學界或是建築史學界都不察覺「斷裂式歷史觀」之嚴重問題。
本課程的目的不在為那些位於台灣的日本近代建築,尋找其在台灣的歷史定位,而在於還原其在日本近代建築史體系上的位置。將以日本近代建築史的知識為授課內容之主體,輔以近年來台灣建築史學者所作的調查建築個案資訊。這門課的重要性,不僅因臺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當今領導世界建築之一的日本現代建築之發展過程,也只有回顧其近代建築史的發展,才能真正理解臺灣建築史中佔有重要角色的日本近、現代建築為何的意義。

成績的評量方式
在期中考試前,選課學生必須選擇一棟在台日本殖民宗主國所興建的建築為題,在期中考試時提出約500字的題目報告。在本學期末必須完成約3,000字的小論文;在繳交論文之前,每個學生必須上台公開報告15分鐘,然後進行小論文的修改,在期末時提交期末最終報告。(論文必須有前人所未曾提及的觀點)。

每週上課的計畫內容
第1週:日本近代建築與台灣概論
第一階段:面對西洋建築文明
第2週:西歐文明的傳來vs.模擬西洋建築的匠師與政府雇用的外國技術者
第3週:不滅的民間傳統
第二階段:西洋建築與政府雇用之西洋建築師
第4週:軍事技術、軍艦與生絲
第5週:英人技師(Waters, T. j.)與英人建築師( Conder, Josiah)
第三階段:鋼骨與鋼筋混凝土的導入
第6週:鐵建材建築的來臨與鋼筋混凝土新技術
第四階段:日本建築師的誕生與學習的深化
第7週:英人建築師(Conder, Josiah)的弟子們
第8週:第二代日人建築師與其學習的深化
第9週:期末報告題目
第五階段:追求新的建築表現
第10週:日本獨自的建築樣式的摸索與黎明前的新建築思維
第11週:分離派至工作文化聯盟與傾向戰爭的時代
第六階段:戰敗至經濟高度成長期(戰後的建築發展)
第12週:戰敗至復興的路(昭和20年代前半)與學習的時代(昭和20年代後半)
第13週:高度成長期的準備期(昭和30年代前半)與高度成長期/多樣的展開期(昭和30年代後半)、臨界點上的日本萬國博覽會
第七階段:1980年代的建築
第14週:脫離近代建築的規範、破壞中的保存運動
第15週:遭受法律的直接破壞、1980年代日本建築之狀況
第16週:在台灣的日本近代建築之研究
第17週:日本近代建築史對台灣近代建築史研究的啟示
第18週:提交期末報告

參考書目
˙李乾朗,1980年12月,『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台北:雄師圖書。
˙李乾朗,1994年11月,『台灣近代建築之風格』,台北:室內雜誌。
˙傅朝卿,1999年12月,『台灣建築:日治時期(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
˙黃俊銘,2004年6月,『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台北:向日葵文化。
˙台?建築?、1929年3月∼1944年12月、『台?建築?誌』、1輯1?-16輯2?3?、台北 : 台?建築?。
˙村松貞次郎、
˙藤森照信、1993年10月、『日本近代建築─幕末?明治編─』(上)、東京:岩波書店。
˙藤森照信、1993年11月、『日本近代建築─大正?昭和編─』(下)、東京:岩波書店。
˙?垣?三、1979年6月、『日本?近代建築[??成立過程]』(上)、東京:鹿島出版?。
˙?垣?三、1979年6月、『日本?近代建築[??成立過程]』(上)、東京:鹿島出版?。
˙石田潤一郎?中川理編、1998年5月、『近代建築史』、京都:昭和堂。
˙安原盛?、1998年6月、『近代日本?建築空間──忘????日本?建築空間』、東京:理工?書株式?社。
˙石田潤一郎、1993年2月、『都道府???──??建築史的考察』、京都:詩文閣出版。
˙日本建築??編、1993年9月新訂第1版第20刷、『日本建築史?集』、東京:彰?社。
 

課程目標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